心理學這詞來源於希臘文,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。意味著如果人類失去了靈魂就只剩下一副只會吃喝拉撒的軀殼了嗎?

鳥籠邏輯

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裏最顯眼的地方,過不了幾天,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:把鳥籠扔掉,或者買一只鳥回來放在鳥籠裏。這就是鳥籠邏輯。過程很簡單,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,只要有人走進房間,看到鳥籠,就會忍不住問你:鳥呢?是不是死了?當你回答: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。人們會問:那麼,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?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,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。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: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取慣性思維。

破窗效應

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,就是說,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,沒有人去修補,隔不久,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;一面牆,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,很快的,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,不堪入目的東西。一個很乾淨的地方,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,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,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,絲毫不覺羞愧。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。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,地上究竟要有多髒,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,再髒一點無所謂,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,人們才會自暴自棄,讓它爛到底。任何壞事,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,形成風氣,改也改不掉,就好像河堤,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,可以崩壩,造成千百萬倍的損失。

責任分散效應

在郊外某公寓前,一位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。當她絕望地喊叫:有人要殺人啦!救命!救命!聽到喊叫聲,附近住戶亮起了燈,打開了窗戶,凶手嚇跑了。當一切恢複平靜後,凶手又返回作案。當她又叫喊時,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,凶手又逃跑了。當她認為已經無事,回到自己家上樓時,凶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,將她殺死在樓梯上。在這個過程中,儘管她大聲呼救,她的鄰居中至少有多位到窗前觀看,但無一人來救她,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。這件事引起社會的轟動,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。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像稱為責任分散效應。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,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,結果發現: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,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。因為在不同的場合,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。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,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,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,對受難者給予幫助。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、內疚感,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。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,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,造成責任分散,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,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,從而產生一種“我不去救,由別人去救”的心理,造成“集體冷漠”的局面。

組織病象

這是一種大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:一個不稱職的官員,可能有三條出路,第一是申請退職,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;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;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。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,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;第二條路也不能走,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;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。於是,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,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,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。兩個助手既然無能,他們就上行下效,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。如此類推,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,人浮於事,相互扯皮,效率低下的領導體係。

暈輪效應

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了大苦頭。他狂熱地愛上了被稱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,並且和她結了婚。娜坦麗容貌驚人,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。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:不要聽!不要聽!相反,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,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、舞會,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,弄得債台高築,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,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隕落。在普希金看來,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,然而事實並非如此,這種現像被稱為暈輪效應。所謂暈輪效應,就是在人際交往中,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,掩蓋了其他特徵,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。在日常生活中,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。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另缺點,或衣著打扮、生活習慣看不順眼,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;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,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,真所謂一俊遮百醜。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,是人際交往中很大的認知障礙,我們在交往中要儘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。

霍桑效應

霍桑效應最開始的研究是探討不同照明度對工作表現的影響,研究者發現工人的生產力隨著照明強度的增強而提高;可是當照明的強度逐次減弱時,工人的生產力仍然提高。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,由於受到各方面的關注,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,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,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,促進產量上升。這個效應告訴我們,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觀察對象,很多行為傾向將會改變...

習得性無助實驗

習得性無助簡述是指經歷了一段不好的學習狀況後,對未來在情感、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,用簡單的例子來說,若多次的考題都偏難,普遍拿不到高分,甚至只有個位數分數,久了,受測者會對考試失去信心甚至放棄

證人的記憶

心理學研究證明,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,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,帶著個人的觀點和意識。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,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。簡單來說:記憶並沒有想像中牢靠,因為它具有可塑性,就像維基百科,你能更改裡頭資訊,但其他人也辦得到。

羅森塔爾效應

美國心理學家羅 森塔爾考查某校,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,交給校長,極為認真地說: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。事過半年,羅氏又來到該校,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表現超常。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。運用到人事管理中,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、希望和特別的誘導,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。如領導在交辦某一項任務 時,不妨對下屬說: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、交給你我放心。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,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。

虛假同感偏差

我們通常都會相信,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。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,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遊戲的人數。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,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。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“虛假同感偏差”。